国培顶岗日志摘记
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徐雯
一
我实习任教的是永州市道县梅花镇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教语文,兼品德、科学、生命与健康、活动课,是副班主任。
开学报名当天,在与该班班主任聊天时了解到,来这里读书的多数家庭条件较差,留守儿童居多,家距学校较远的也不少,因为附近四个小村即使有小学也只有一二年级,如果孩子要继续入学读书,就得到很远的这个镇上来,有的只能寄宿。班上有17个十岁左右的学生是在学校寄宿。
第一天正式见班上学生,想了解一下他们班的氛围和孩子们的性格之类的,便准备了两节课来给他们上台来介绍自己。令我失望的是,班上除了往任的班长何先华和副班长吴翔比较积极,其他同学都只愿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或是听到我间接点名时幸灾乐祸地笑。于是我安排了一个游戏,传递瓶子,瓶子在学生之间传着,班长背对着大家喊停,停在谁那儿就谁上来说,说什么都行,做表演也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大家热闹地传瓶,同时被喊停的同学在这么热闹地气氛中上台展示也就不显得那么羞涩。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大致了解到这是一个比较团结但略微缺爱的班级,也了解到一些学生的性格和他在班上是怎样被其他同学看待的。
正式上课的第二天就有作文课。之前任课的老师提过,对他们的作文水准不可有太多的期待,但我始终把量不准她这句话的意思。那天当场测验了一下他们,让他们回忆昨天玩游戏的场景,然后写篇1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的小短文,当然有事先的提示和我自己写的示例。后来他们交上来的作文实在令我大跌眼镜,问题满目皆是:错别字是最普遍的,然后是标点不当、语序混乱、词不达意、不会分段……全班教上来的53份短文,只有3篇是勉强读得通顺的。这令我非常忧心,四年级的学生了,作文水平竟是这般,我该如何下手教他们?从做简单的如何写好一句话开始吗?要他们天天写日记吗?
最终我还是决定从他们“说话”开始。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给一位同学上台讲话,讲的内容无论是抄的还是自家写的都行,但有一条,不能带稿。我想这样做或许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因为不带稿难免会出现忘词,那么就看小朋友他们自己如何用自己的话圆回来。但此举刚实行时,压根儿不顺利,班上学生的一通病:台下叽叽喳喳,台上就装哑巴!对于上到讲台的学生只好一再鼓励,有时说了点东西,其中有一个最终只是冲着全班笑了一下,露出七八颗牙齿……后来我设了个奖励制度,每到星期五,一星期的“讲话”完了,我就在民意下决出那一周的“最佳口才”,拿到此奖的学生会获得我自制的小奖状和小礼品。这样一来,他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我也不禁感叹:有奖励才有动力!物质引诱才是现实的。此举才实行不到一个月,我也不知是否妥当。成效如何,还得看往后。
学生虽说有四年级了,但拼音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有天上课将生字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上来注音。一个成绩处于班上中等偏上的同学竟知道读而写不出拼音,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些连音调都识不清!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了!当天我就决定,要求每一位学生记新华字典后面的声母表和韵母表,记得了就到我这儿来背,我再出些小题考考他们。但至今还未有学生到我这儿来背过。
上了几节课后,我也体会到想要抓住学生的耳朵,得花心思在如何让自己的语言生动上。每次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上课,他们听的就认真得多,也会跟着我的思路来,所以这让我在备课上得多花很多功夫,不但要把课背完整,还得考虑如何说话。但想想只要学生能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东西,这点心思花得也值得。
我曾说九月份我要做的是树信心,现在我觉得我基本上有信心了。十月份继续努力!
任重而道远……
二
转眼就到十月了。此时已经和班上的学生们非常熟悉了。他们大致了解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我对53个学生的脾气、性格、学习态度也算是了如指掌了。
自上个月实行了了每次上课前必有一学生上台“说话”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是有一点点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上课举手发言上和他们所写的作文中。
举手发言原是一件他们不怎么“热衷”的事,最早的几堂课里,提个问题,要不就是一窝蜂似的在下面炸开了锅,要不就总是那几只看“腻”的小手。后来,我提了要求: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你独立思考的,先在座位上想想,在脑子里组织好语言后,然后举手回答,如果毫无规矩地乱喊,就上台表演节目。大概这群小娃惧于上台“献艺”,有几个先吃螃蟹的在讲台上支支吾吾总算把“节目”挺过去之后,他们渐渐都养成先举手后发言的好习惯了。到现在,可能是受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的带动,每次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其中不乏有滥竽充数,凑凑热闹的,但这种活跃的氛围总比大家伙都是沉默着的好。最令我欣慰的是,他们现在发起言来,所讲的话都比较流畅,就连平时语文成绩比较差的何灿君同学,他在一次讲述他家的猫时,语言都是比较规范的,说话磕磕碰碰的现象几乎没有。
作文是学生和老师都深感头疼的。学生的头疼在于不喜欢写作文和不知该如何写作文;老师的头疼在于看着他们不愿提笔而干着急。在“说话”的这个环节里,我最提倡学生们说的是童话和身边发生的小事。因为童话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能讲清楚身边的事情则可以让他们在无形中养成有条不紊的好习惯。而对于我来说,我希望他们能把这种思维用在作文上。班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做到了其中一点,比如一个叫蒋文静的女生,因为这个事情喜欢上写童话故事了,有一次竟一次性交了4篇她自己写的童话给我看,写的还真不错。这个月学生们正式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两篇,一个是写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另一个则是童话。写得怎样呢?总体来讲,是进步的,不说有多么好,但至少大多数的语言不似先前乱得九头牛都拉不回,至少是比较通顺的,其中也不乏有比较优秀的。比如班长和副班长,吴翔、何先华两个人。相比于之前那乏善可陈的习作,这可要好太多了!但作文仅仅是通顺还是不够的,在接下来的作文训练中,我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文章里有自己的想法,有新鲜的感悟,或是有独特的体会。
从我来给他们上课的第二堂课开始,我就不断强调一定要学好拼音。我也给自己规定,一定要教好他们的拼音。以至于现在的语文早读课有一半的时间是我带着他们边看边读新华字典后面的声母表和韵母表。我说过要他们一个个都在我这里背过、写过声母、韵母才算过关,虽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过的过程,但只要他们学到了,记到了,我也无所谓累不累了。只是到现在班上拼音能过关的还不到十个学生,吴翔、蒋州云是语感比较好的两个学生,所以之前有错的一经点拨就会了;何先华是看的书比较多,识的字比较多,但通常是囫囵吞枣,拼音是他的弱项,有点自大,不愿精益求精,所幸他喜欢和我聊天,经常在聊天的时候纠正他的发音,多提醒几次,自然会正确发音;蒋国力的拼音很差,但会跟我踏实地学,进步很快……还有好几个印象很深的,不一一举例,但他们进步的点滴都被我记录着。此时我也不得不感叹,发音是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如果启蒙时乱糟糟的,长大了就很难把坏习惯改掉。
以上是学生们令我欣慰的一些事情,当然也有比较忧愁的。上个礼拜,我给班上做了个单元测试,阅卷时就发现,他们的阅能力是比较弱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差。这也与我很少讲课外阅读有关吧。所以下个月我有三个目标:首先是全班拼音过关,再是作文能有一定的感悟和深度,最后是加强课外阅读。
三
最后很想谈谈我们的校长。刚来永州道县,打了个电话给梅花中心小学的何校长,问他我应该在何处落脚,怎么去我即将实习的学校。没想到电话那头的何校长已经在当地教育局等候多时,只要我一到,就立即随车去梅花中心小学。这对于拖着两个超大行李箱的我来说,真是万幸的消息。
在梅花中心小学里,我被安排在他们学校科教楼一层的一个房间。地方不大,但也还清洁。当时还有很多生活用品没有置办好,何校长又怕我初来乍到不习惯,吃饭也不方便,就让我留住他家——他让他儿子把房间让出来,他儿子与他们同住,我到是一个人占一个房,那个时候还是夏末秋初,天气还热得很呢!
我记得何校长在我到的第二天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第一天你来,你是客,第二天你住下了,你就是自家人,不要拘谨!”,这无疑让我消除了很多紧张感和不安感。
还未开学的那十多天,我都是住在何校长家的。时常他们家有什么活动,总是把我叫上,好像理所应当,真的已经是自己的家人一样。比如谁请他们一家去哪吃饭,一定把我带上;过个中秋节,也一定拉上我去他们老家。更有意思的是,一次他们是去附近的果园摘橘子、打板栗,何校长把我找来,说是带我体验农家生活,结果进了一片茂盛又齐整的果园。我是第一次亲手从树上把橘子摘下来,也是头一次见识到打板栗——虽然这个过程不怎么舒服——可是那天我背着一大袋自己亲手摘下的橘子回家时,感觉比自己在市场上买来的更惬意。
何校长有很多时间不在家,他的妻子蒋老师对我也照顾有加。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蒋老师下厨,有时我也想帮点忙,但不会做饭实在尴尬,蒋老师也只是笑笑,说:“不用你动手,反正你跟着我们吃就好!”蒋老师喜欢逛县城,之前一般都是带她儿子一块儿,但我来之后,又有车坐不下,蒋老师竟是次次带上我,他儿子小鹏只能每次眼睁睁看着我坐在他妈妈车后走了。
那段时间,何校长一家对我的照顾和体贴让我逐渐消除了离家的伤感,更多的是,体会到了浓浓的情谊。
【编者按语】国培顶岗虽然由继续教育学院主管,但作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教务处领导一直牵挂他们,并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我很高兴收到2010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徐雯随笔,可以让大家了解其工作、生活、学习的状态,各位顶岗实习学生交流经验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