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对农村初中教育的调研中,我接触到一个新词——“绿色证书”教育。通过讨教得知,“绿色证书”是农民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他条件的资格证明,因其封面为绿色而得名。“绿色证书”教育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由此可见,推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是本次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发现,在农村初中之所以要推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因为现在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存在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轻农思想严重,不安心工作,没有建设家乡的热情和愿望;②缺乏劳动习惯,不出力,怕苦怕累,又想挣大钱,没有正确的劳动致富观念;③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本领。毕业后的学生纷纷“跳出农门”,到城市里打工,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到了城市也很难找到出路。针对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实施“绿色证书”教育,才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献身家乡建设的情感;才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因材施教,有效地控制农村初中在校学生大量流失,按标准尽快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中,实施“绿色证书”教育,把农村初中真正办成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基地,是对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