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石坳的山--张齐政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6-11-26 点击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奉学校的安排,独自驾车去衡阳县金兰镇石坳学校检查指导在那里顶岗实习工作的实习生。从衡邵高速金兰出口下高速,往左去金兰镇,往右去石坳学校。

石坳学校位于金兰镇的瑞芝村,离金兰镇约5公里路程。一条乡间水泥路,已被大型货车碾压得支离破碎,坑坑洼洼,一路颠簸起伏。如果不是驾车,而是旅游的话,你则会发现在小路两旁的乡村有着如此美丽的景色:金色、金色,还是金色。金色的稻浪、金色的果实、金色的树叶,金色的屋顶,连池塘里鸭群的羽毛在阳光照射下也是金色的。偶尔点缀的绿色,是荷塘中尚未凋谢的荷叶,是正生机盎然的蔬菜。

约莫2公里后,公路沿着一条蜿蜒的小溪向前延伸。溪水清澈,流水潺潺,有农家饲养的鸭鹅在戏水,也有野生的白鹭在觅食。小溪两岸的柳树、樟树以及不知名的大树不计其数,将小溪紧紧地拥抱在自己的怀中。数座小桥,有石拱的、水泥的、木板的,将小溪两岸牢牢地连结在一起,勿使分离。3公里后,在一块标有“瑞芝村”的大石旁,一位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男子拦住了车子。他就是石坳学校的副校长聂雄健老师。在聂校长的指引下,汽车驶入左边小道,进入石坳学校。

石坳学校,是1958年由衡阳县人民政府在金兰镇原瑞芝村常氏祠堂的旧址而建。原名“石坳中学”,曾经一度称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民中”。1999年与相邻的石坳完小合并,更名为“石坳学校”,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石坳学校虽然不大,且开办在偏僻的山村,但却也培养出了许多教授级人才。如清华大学聂建国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常松华教授等。据他们介绍,我校副校长聂东明教授也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

在石坳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的两位实习生一位叫周莉,一位叫蒋圆,均为女生,英语专业。周莉从事初二年级的英语教学,蒋圆从事初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二人住在学校,吃在食堂,周末还要自己在食堂做饭吃,生活条件艰苦。但从交谈中,二人对于远离城市过着几乎隔绝的清淡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怨言。她们一心是干好顶岗实习工作,别无旁骛,连进城和去镇上都是由学校老师接送。在教学中,能适应有点顽劣的农村孩子,能够在偏僻的乡下使用学校仅有的两套电教设备教学,能够使留守儿童开口说英语而认识外面的精彩世界,其苦心,其勤奋,其认真,确实值得点赞和称道。这实际就是我们民族教育的希望!

听课之余,由聂雄健副校长陪同参观校园。聂雄健老师87年毕业于原衡阳师专历史系,我是他的班主任。聂老师1965年生,今年才51岁。但他那花白的刺猬般头发、饱经沧桑的面庞、略显驼背的身躯,明显与他的年龄不相符合。因为50岁为知天命之年,正是男人的黄金季节!从1987年大学毕业后,聂雄健老师就一直在这所学校默默耕耘,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放飞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从普通教师到副校长,走过和奉献了整整30年!他的青春年华,他的幸福,他的泪水,都留在了他为之奋斗一辈子的石坳学校!不惟如此,他的夫人,也同样为石坳学校的一位小学老师,也同样在乡村教了近30年的小学。聂雄健老师的身躯不岸伟,甚至矮小,但他所承担的,却是我们民族教育的脊梁!

石坳学校不大,就两栋教学楼,一栋平房食堂,3栋家属房(老式的,前面带通走廊的那种)。学校依山伴水,大门前为一池塘。因为池塘主人外出打工,池塘无人打理,现在已被水葫芦所完全侵占,煞是可惜。学校后面为一小山坡,为简易运动场,山上无甚树木,略显荒凉和秋瑟。放在城里,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学校。但在这里,却是当地学子们的希望和梦想放飞之地,是他们成才的圣地与摇篮。

离别石坳学校,告别聂雄健老师。看着他那苍老的身影,看着石坳学校背后的荒凉清静的小山,看着被人荒废的池塘,看着黄昏的日暮,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沉重;但看着他那坚毅的神情,看着实习生们满怀的信心,看着石坳学校屋顶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情又是无比的欢畅。因为,那里有我们民族教育的脊梁和民族教育的希望!

2016年10月28日写于石坳学校

2011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 Copyright Inc. All Right Reserset.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三楼)

邮政编码:421001(东校区)

电话:0734-3456048(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