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的“瓶颈”与突破途径——对湖南省部分农村课改学校的考察与思考(凌云志)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2-04-19 点击数: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的“瓶颈”与突破途径

——对湖南省部分农村课改学校的考察与思考

驻耒阳市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凌云志

【内容摘要】课改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生存之道,也是复兴之路。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部分农村的基础教育课改情况的考察和调研,分析了当前农村课改“瓶颈”存在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并探讨突破课改“瓶颈”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农村基础教育 课改 “瓶颈” 突破途径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改是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弥合城乡教育发展鸿沟的有效途径。对于广大农村学校而言,课改既是生存之道,也是复兴之路。然而,通过对湖南省部分农村地区课改学校的考察和调研后,笔者发现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遭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除了少数学校坚持得不错外,大部分学校在勉强为之,乃至有一部分学校更是已经退回到了传统老路上去了。农村的基础教育课改出路在哪里?本文将在介绍当前湖南部分农村课改发展”瓶颈”的基础上,分析出现这些“瓶颈”的原因,并探讨继续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的发展“瓶颈”及其表现形式

以湖南省衡阳市常宁为例,该地的课改已经进行了约三年时间,在一些学校进行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常宁市教育局大力推动,带动了一大批学校,以学习岳阳市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和方式进行大规模的课改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农村课改的“排头兵”学校。如兰江中学、蓬塘中学、水口山矿务局中心学校、常宁七中、常宁八中等。尤其是兰江中学和蓬塘中学更是盛况一时,乃至在常宁都有“北有兰江,南有蓬塘”之说。教育局也通过以教学比武、教学现场会、送课下乡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新课堂模式,推广课改学校的成功经验,培养熟悉新课堂模式的优秀教师,打造常宁特色的课改模式等,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然而,在通过笔者对更大范围的衡阳、株洲、郴州、娄底等地农村课改学校的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前农村的新课改遇到了较大的发展“瓶颈”,这些“瓶颈”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1、流于形式,低级复制

如常宁市的新课堂模式开始大多是直接复制岳阳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模式。从新课堂的实践经验来看这个本来无可厚非,因为大多要经过从“临帖”到“破贴”的过程。李炳亭先生认为,高效课堂的“临帖”阶段叫“继承”;第二个阶段叫批判与生成。在继承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嫁接生成不同的课堂特色,这个特色应该是“同质异性”的,相同在“高效”,不同在形态上。从笔者对株洲、衡阳、娄底一些学校的走访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已经走过了所谓的“临帖”阶段,但在“破贴”环节却举步不前。通过随机走访课堂,我发现多数课改学校的老师在有老师听课和没有老师听课的不同情况下,上课的方式大不一样,乃至学校和任课教师将所谓的新课堂模式当做一种表演的形式来做。有老师在课后座谈的时候干脆告诉我说,我们的新课堂模式主要还是走走样子,做给领导和外面的人看的,真要保证教学质量,还得要传统模式才能奏效。从思想认识上来看,新课堂模式的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有一些学校的领导仅仅将新课改当做了自己晋升的政绩工程,一些老师也只是将掌握新课堂模式作为自己从农村进城的重要筹码。流于形式,低水平的模式复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而是一种“伪课改”!

2、中间道路,效果不佳

一个学校一旦确定要进行新课堂改革,那就意味着该校的领导和老师乃至学生都要对有正确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课堂观,从思想到行为都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根本性的颠覆。“教育实在没有想象的难,关键是要弄清楚四个基本概念,即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学生?”2这段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没有中间道路可走。杜郎口中学为了改变该校的习惯势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说服教育、强势推进的实施策略”,老师不认可不行,认可了不做也不行。杜郎口为什么成功了,奥秘就在于此。3

而在我去过的一些课改学校来看,则在推进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做得不够彻底,自觉不自觉地走了“中间道路”。第一,在课堂模式的创建上试图在新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走“第三条道路”。有些学校甚至还将之作为自己的创新之处。以下是某校课改方案中的一段文字:“我们认为,改革的目的不是摒弃传统,而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新课改亦然。我们反对不分析学校实际情况而盲从的新课改,更反对不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在而“大破大立”的新课改。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有很多东西在今天还是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的,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校的新课改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文科抓“背”,理科抓“练”,当然我们抓“背”和“练”的同时,再不是传统的机械地重复和再现,而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了。如果把传统和改革比作两大板块的阵话,那么我校的新课改一只脚踏的是传统,而另一只脚踏的就是改革,两者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我校独特的新课改了。”初看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但落实到实践中去,要真的在所谓的传统和改革之间进行结合的话,只怕还是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想要一只脚踏传统,一只脚踏改革,只怕最后两只脚都会落空。第二,对教师不提硬性的统一的要求。如在有些学校,年轻老师要学习新课堂模式,老教师就可以不要学;语数外等主课的老师要搞新课堂模式,而如思想品德、科学等所谓的副课就不需要进行新课堂模式改革。第三,凡是教学比赛、公开课、示范课等必须要进行新课堂模式上课,而对平时的常态课就不做统一要求。所以,导致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的时候,同一个老师,前节课作为公开课用新课堂模式上课,感觉非常不错,第二节课没人听课了,就又回到传统课堂中去了。毫无疑问,新课堂模式是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的,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新课堂模式没有真正内化的话,这样的课改仍然不是真正的课改。

3、浅尝辄止,碰壁即返

纵观中国历史,改革从来就是艰难的,改革者从来就是悲壮的。尤其是在当前教育部门对于学校工作的评价机制仍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之前,学习成绩仍然是所谓的办学质量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和指标。进行课改,作为学校而言,他们毫无疑问要承担着学习成绩可能会短时间下降的可能。尽管我们经常讲,学习成绩好只是新课堂模式的“副产品”,但从长远来看,新课堂模式肯定能够对于学习成绩或者升学率的改善有明显的帮助。山东杜郎口中学在升学率这一社会最看重、最关注、最敏感的指标上,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不可否认,很多农村学校当初决定进行课改都是满怀热情的。不少学校的老师在去参观了一些搞得好的课改名校,有了强烈的视觉和观念上的冲击后,大多热血澎湃,摩拳擦掌。但这些学校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新课堂模式改革后,进行相关的课程考试以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以前非但没有明显进步,相反还可能有后退。碰到这种情况后,部分学校就开始抵抗不住来自上级部门和社会、家长的压力,选择悄悄地又退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了。于是,原来安装在四周的黑板被摘了下来,搬掉的讲台也重新建立起来。新课堂模式就这样被轻易否定了,传统模式再次“复辟”了。

4、因人废事,朝令夕改

山东杜郎口、成都武侯、岳阳许市、株洲景弘等课改名校,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名扬四方,最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学校有像崔其升、李镇西、夏忠育、苏宏志等一批锐志改革、大胆创新的优秀校长和以他们为核心的精诚务实、积极进取的课改团队。但到了后期,其实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课改名校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文化和氛围。这也意味着,即使这几个人不再担任校长了,学校的课改也仍然会一如既往地推进下去。

而在我走访过的一些农村学校,由于课改的精神和课改的文化并未在教师中深入人心,学校的课改工作难以保持连续性。一些学校甚至在换了校长后,完全推翻原来已经在进行的新课堂改革,转而全面回到传统课堂中去。我在衡阳市常宁市蓬塘中学与该校的谢校长交谈时,他就对此不无忧虑,担心有一天自己离开蓬塘中学后,学校的课改将难以为继。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遭遇课改“瓶颈”的根源与突破途径:

在课改形势风起云涌的请况下,直面当前农村课改遭遇的“瓶颈”,我们必须努力寻找“瓶颈”的根源所在,并积极探索可能的突破途径。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更新观念非一朝一夕

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新课改而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新课改观念,不能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在实施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使某些做法扭曲、变形。“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堂模式的核心精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且尤其要保障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教学要实现的三维目标等等,都应该内化到每一个教学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头脑中去,并且在实施教学时自觉地去贯彻执行。

然而,观念的改变又是最难的,传统的力量具有极大的顽固性。一些人因为是既得利益者,所以要坚守住自己的原有地盘,不愿意有所改变;一些人对于课改一直持有怀疑态度,在未加深入了解时就对课改事业全盘否定;一些人担心教师的素质无法应对新课改;一些人忧虑农村学生是否也能在课堂中实现“生命的狂欢”等等。观念不畅通,课改就难以推进,所以在一些要进行课改的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洗脑”。

2、教育部门急功近利,改变评价是当务之急

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在大力推进新课堂改革,但往往在配套制度上没有给课改学校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可回环的空间。有一个地区的教育局长乃至对刚进行了新课改的学校校长下命令,要求一年内必须能够出成绩,起到示范效应。而他所说的成绩,其实还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其实,追求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杜郎口中学提出来的“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等理念就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目标。作为学习成绩或者升学率而言,只应该是我们课改的“副产品”而已,而不应成为我们改革的主要目标。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不能仅仅以成绩或者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退一步讲,即使要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的话,也要有一点点耐心,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3、人才资金难以保障,外部环境是发展先行

首先表现在农村师资严重不足。常宁蓬塘中学700多学生,而该校加上行政人员只有30来位教师。推行新课改后,教师的课程负担极大,加上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集体合作备课,所以从导学案的编制到课后的反思等环节都不能保质保量。其次是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农村中学留不住年轻教师,留不住优秀的教师。所以往往是农村课改学校花了大力气培养出来的教师,包括骨干教师很容易就被调往城里的学校。株洲醴陵市东富中学由于与醴陵市只相距6公里路程,该校的新课改也是搞得比较早和比较好的,但学校的优秀教师基本上是培养一个跑掉一个。笔者在该校调研时,该校的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说,他们学校都已经成了“进城中转站”和“培训基地”了。常宁蓬塘中学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流失的优秀教师就有十几个,几乎相当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大半壁江山。再次,是资金的短缺。农村学校本来就办学资金紧张,开展新课改以后,教室改造、校园文化建设和相关办学设施的置办、导学案的制作和印刷成本、教师额外的工作量补贴等,都使得学校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压力。一些学校就因为资金难以保障而无奈放弃了课改。

所以,对于新课改而言,农村学校如果在人才和资金两个方面不能得到上级支持或者其他途径保障的话,确实困难重重。有些学校校长乃至只好四处去“化缘”,争取资金来继续推进课改。

4、校园文化严重滞后,营造氛围是关键一环

新课堂改革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文化建设是特别关键的一环。朱永新先生提出来的“新教育”实践当中就有建立书香校园的主张。李炳亭先生认为学校应该是一部大书,一草一木都应是教育资源,都要能够发挥“教”与“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策划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每一点时空……班级文化也要同步建立起来,从真正的班规入手,强化自主、平等、尊重、合作、温暖的班级文化。

同时,课改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领导应锐意进取,教师要积极探索,让所有教职员工都能乐在其中。郴州安仁县安平中学的罗利文校长通过QQ告诉我说:“课改以后,我们学校人人对课改都感兴趣,以前谈论最多的是打牌,现在谈论最多的是课改。”这就说明学校的氛围已经基本形成。

5、教师素养参差不齐,与时俱进是必由之路

教师素质问题当然是制约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与株洲醴陵东富中学交流中,该校的文滔老师就告诉我,虽然学校已经进行了三年的课改,但仍然面临着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亟待提高的困境。如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不够,观念转变不彻底,有畏难情绪;教师的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欠缺,对课改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把握不准,未能用继承和发展的思想方法参与课改;教学模式还不能完全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改变教师行走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的职业倦怠消除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了,一大批教师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老师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师生共同读书、写日记、写随笔,老师和学生交往、交流、交心,这样的老师普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老师理解了学生,学生懂得了老师,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教育弄不好呢?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从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缺点,到拿着“显微镜”寻找学生优点,那么,新教育则是拿着“望远镜”来指引学生未来!

6、课堂建设亟待完善,系统工程要环环细敲

课堂建设无疑应该成为课改的核心内容。高效课堂建设的“三大模块”包括学习小组的建设、导学案的建设、课堂评价与管理体系。在笔者调研的课改学校中,普遍存在学习小组建设不力、导学案停留在低水平、课堂展示弱化、质疑流于形式、教师引导不到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常宁八中的课改方案提出:课改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发现过程的实施。并提出”五环教学模式”,即:目标展示-学生自学-小组互学-师生互学-达标检测”。从该校的五环教学模式来看,恰恰最重要的展示环节被大大弱化了。高效课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各个环节都把好关,做到环环细敲、环环过关!

7、校本研训缺乏后劲,专家引领是可行之道

课改虽然扎根于基层,但其实更是个高屋建瓦的工程。新课堂模式一定是要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制定和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其实都与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推广息息相关。

当前一些农村学校的课改之所以难以继续推进下去,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学校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无论什么理论或者模式要有生命力,要在农村基础教育扎下根来,最根本的还是要把理论与模式与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模式一定要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课改实践一定要因校适宜。因此,课改学校在推行课改的同时,必须坚持进行积极的校本研训,必要的情况下要勇于“引进来”、“走出去”,与先进的理论接轨。只有具有校本特色的课改文化和课改模式建立起来,农村基础教育课改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参见李炳亭著:《高效课堂22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54页。

[2]参见李炳亭2012年4月9日新浪博文:《教育的四个基本支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a6ae50102e15r.html

[3]崔其升等著:《崔其升与杜郎口经验》,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第63页。

[4]李炳亭著:《杜郎口旋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第二版,第172页。

[5]参见全国合作教育研究中心著:《走向自主——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1-64页。

[6]参见李炳亭著:《高效课堂22条》,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52-53页。

[7]参见朱永新2005年11月4日新浪博文:《新教育,打造麦田里的守望者》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9253f010002c5.html

2012年4月10日

2011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 Copyright Inc. All Right Reserset.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三楼)

邮政编码:421001(东校区)

电话:0734-3456048(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