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学习方式的转变(廖新平老师指导日记)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0-07-02 点击数:

6月30日 星期三 晴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正在常宁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所以要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学生们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毋庸质疑,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也不会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是不同的,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体系把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常宁市蓬塘中学试行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将一堂课分成五个环节:练习反馈、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浏览巩固、抽测达标。在交流提升环节,很多同学表现出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四个环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总体上讲,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因此,它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模式。

2011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 Copyright Inc. All Right Reserset.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三楼)

邮政编码:421001(东校区)

电话:0734-3456048(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