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廖新平老师指导日记)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0-06-11 点击数:

6月10日 星期四 阴

最近一段时间,我比较注重对常宁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状况进行调研,同时也学习了不少关于新课程的理论知识。从今天开始,我准备在日记中向大家汇报一下学习的成果,并就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表达一些不成熟的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今天要说的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

当今时代的发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在这个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二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以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而当今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三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被破坏之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还表现为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而这恰恰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或物质力量都无能为力的事情。从上述三个特征可以发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与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所主要依赖的对象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而知识经济时代则依靠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而要将国民培养成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变革。由于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势在必行了。

勿庸置疑,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以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为: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不相匹配,教育和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作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高墙。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在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这种课程体系存在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不仅大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2011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 Copyright Inc. All Right Reserset.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6号(东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三楼)

邮政编码:421001(东校区)

电话:0734-3456048(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