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下】初为人师(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常宁四中 熊娟娟)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 时间:2015-10-28 点击数:
初为人师
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常宁四中 熊娟娟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来常宁四中一个多月了,这一个月的经历,让我更加信奉这句话。初为人师,让我深刻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不易,但另一方面,我也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喜悦。
记得在第一次作文课上,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我让他们进行了《自我介绍》的作文写作,让他们写下真实的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己。果然,在这次作文当中,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不同的个性,也有不同的喜好。而另一方面,我又从他们的文字中感受到了太多的相似。与我之前接触到的一些学生相比,在这些孩子的字里行间里似乎都少了些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阳光与自信,反而多了一丝敏感和胆怯。我很清楚的记得有孩子在文章中写到“我的缺点就是胆小、害羞,我不喜欢举手,我怕老师批评,我怕同学嘲笑。”甚至还有孩子写到“我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不喜欢交朋友,也不喜欢热闹。”在这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年纪,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讶异。
在之后的政治课上我终于找到了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政治课上我顺势将课堂内容引申到成长的这一话题,通过一些接触与互动,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没有爸妈在家的陪伴与督促,与爷爷奶奶沟通又少,所以,也就可能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
通过从老师们那了解到的情况以及接下来几天的相处与教学,我发现他们整体的语文基础都不太高。同时,我意识到了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备教材方面,我总希望把我对课文解读的所有方面都教给他们,不自觉的就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形成一种“蜻蜓点水”的教学模式,都教了,但都没怎么教会。另外在备学生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内心感受,一味的注重怎么教,而没有关注到他们应该怎么学,自然教学效果就不太明显。
教育是一门艺术,富于情感的艺术,语文课更是如此。它的最高境界是“扎实有味”,要有趣味和情味,关键也就是情感的体验。语文课需要震撼、需要感动、需要泪光闪烁。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教导与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过程中,我想,是时候必须要找到一些更为妥当的方法来突破所遇到的教学瓶颈了。那就是要在课堂中设置更多的环节来让他们自主阅读与体会。从读中积累字词,从读中理解句子、感悟情感。同时,一有机会就尽量表扬他们,努力的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以此来鼓励他们,让他们慢慢的变得自信与勇敢。渐渐地,我看到了他们转变,愿意跟着、也能跟着我的思路来的人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让我开心、欣慰,因为我知道,这些孩子已经慢慢的向我敞开心扉了。
虽说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不容易,在这一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让人忍不住的想要逃避。但是,每次只要远远的听到那么一声简简单单的“老师好”,瞬间整个人又满血复活了。回想这一个月时间的教学经历,虽然我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和他们相处,但事实上这里的孩子带给我体会和收获远比我所教给他们的东西要多得多。我想,“教学相长”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了。初为人师,这一路收获的快乐与满足,以及这一过程中深知自己在成长的这种喜悦,可以说是这辈子都难以让人忘怀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小草,只要我们耐心的呵护,他们最终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心做好现在所要做的每一件小事,深入教学,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努力让自己无愧于这几个月的顶岗生活,无愧于那一张张质朴纯真的笑脸和那一声声让人倍感温暖与踏实的“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