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宁有顶岗实习生的学校共29所,这些学校的学生中半数以上处于“留守”状态。当我在走访时发现他们普遍厌学,觉得问题比较严重,于是要求实习老师经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多去与他们相处,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反馈的信息来看,“留守学生”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学生”实行监护。一般都是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并且外出的父母对这种方式比较放心。二是委托监护,即委托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友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就导致被监护人容易出现下列心理方面的问题:①性格内向、孤僻甚至偏激。一方面是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经常只能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孩子,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祖孙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是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监护人只是从物质上满足被监护人的生活需要,一般不会主动与他们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而由于亲疏有别,被监护人有什么心里话也不太愿意跟监护人说。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留守学生”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由于内心的想法长期不与人交流而没能受到正确引导,一些不满情绪没有从正当途径得到逐渐释放,日积月累,遇到一点小事就会点燃他们的情绪,做出偏激行为。②学习上缺乏自信,与人相处自卑心理严重。由于“留守学生”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也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积压的问题多了,学习成绩就不会好,成绩长期在60分以下徘徊,导致他们基本丧失学习上的自信和兴趣(不少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坐在教室后三排的学生基本都是不读书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得不到精神上的关爱,遇到事情也缺乏坚强的依靠和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③业余时间寂寞空虚,渴望温情而得不到温情。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孩子面对空落落的家庭,不免感到寂寞空虚,容易出现心理躁动和抑郁。没有父母管束的学生,业余时间一般不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不会看书学习。由于无所事事,要么去网吧打发时间,要么东游西荡。由于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又渴望温情,所以早恋现象比较普遍(实习老师告诉我,她那里的初中生没有谈恋爱的可以用一个巴掌数出来)。有些学生甚至采用故意违反课堂纪律的方式来引起教师或同学的关注,个别学生还会由于得不到温情而仇视温情。④逆反心理严重,遇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些“留守学生”面对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不是去虚心接受,而是认为在欺负他。同学无意之中冒犯了他,也不是去尝试理解和宽容,而是斤斤计较、不依不饶。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有较强的逆反情绪。有些“留守学生”孤僻倔强,总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遇事不听劝阻,喜欢我行我素。有的实习老师发现,从“留守学生”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地成熟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因此,我认为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社会环境复杂是造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